6月19日,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就“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标准和产品体系”议题,交通银行董事长、执行董事任德奇发表了如下看法:
尊敬的各位领导、嘉宾,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能够参加陆家嘴论坛。在过去的两天里,我聆听了许多领导和嘉宾的精彩发言,深受启发。尤其是昨天云泽局长在开幕式上提到,我国低碳转型需求旺盛,绿色金融动能强劲,发展空间依然十分广阔,这让我们金融从业人员深受鼓舞。
在金融工作实践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我国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已经使我国成为绿色金融大国,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绿色金融市场之一。这主要得益于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与市场实践的双向赋能,特别是标准的引领作用。这正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
2020年我国“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围绕绿色金融三大功能、五大体系,建立了绿色金融的政策体系,涵盖发展目标、统计标准与产品体系、考核评价与国际合作、信息披露等方面。尤其在标准制定方面,我国金融管理部门在2020年制定了相关制度,为金融机构开展业务提供了指导。
今年,人民银行又更新发布了绿色金融支持的项目目录,扩大了绿色金融的业务边界和范围。在国家政策标准的支持引领下,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已超过40万亿人民币,位居全球首位,绿色债券、绿色保险市场的规模也位列全球前列。同时,我国还持续加强与欧盟、新加坡等的国际绿色金融标准协调对接,形成了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多边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等重要成果,积极促进绿色资本的跨境流动。
从金融工作的实践来看,绿色金融政策标准的引领作用非常重要。在对标服务国家“双碳”目标要求的过程中,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是标准覆盖面不够,产品创新和市场机制不够完善。
一方面,现行绿色金融标准主要服务于纯绿经济活动,即碳排放量很低,或者接近净零排放的经济活动。然而,这些标准还没有覆盖到碳排放比较高的行业的低碳转型经济活动。特别是我国的电力、钢铁等八个高碳行业,其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75%。这些领域是我国经济运行中非常重要的实体部门,也是未来一段时期节能降碳的重点领域。这些行业企业在未来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缺口,迫切需要更多绿色金融的支持。
另一方面,我们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价格发现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特别是鼓励高碳企业降碳产品创新和市场机制方面还存在不足。另外,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相关的期货、期权等产品匮乏比较,这些因素制约了我国碳价格机制的形成,不利于更好地引导企业减排。
面向未来,为高质量服务好“双碳”目标实现,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一是完善政策标准。要加强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同,建议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转型金融标准,充分覆盖重点高碳行业,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企业。通过产业先进技术或设备更新实现降碳,实现正向激励。
二是加强产品创新。要深化碳市场建设,扩大参与碳市场的经营机构主体范围,加强产品创新,丰富期货、期权等碳经营产品的种类,完善产品定价激励约束机制,助力企业降碳。三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要持续提高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提升碳核算能力,加强碳足迹管理。在助力产品创新、促进企业降低营业成本的同时,有效防范“洗绿”“漂绿”风险。
借此机会,介绍一下交行近年来在助力标准完善、产品创新方面所做的探索工作。交通银行正在牵头制定国家层面的全国水上运输业的转型标准,这是在碳排放比较高的行业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我们还推出了与ESG等相关的转型金融产品服务,这在全国都是首单。在碳信息披露领域,交通银行已经连续四年开展了高碳企业客户碳排放的计量工作,这与气候风险管理密切相关,为风险防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下一步,交通银行将与各方加强深入交流,持续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共同促进更多实践成果落地,为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贡献交行的力量。